产业现状

产业规模

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软件、量子通信、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企业实力

海尔、海信、浪潮等6家企业入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浪潮、中创软件等5家企业入围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企业。骨干企业在生产经营、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服务器、平板电视、ERP(企业资源计划)软件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占有率。

创新能力

成立了中国宽禁带功率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和自主可控信息系统等多个产业联盟,培育认定了10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116家软件工程技术中心等一批创新载体,承担了多个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和国家电子发展基金项目,“基于国产CPU/OS的服务器研发与应用推广”等一批关键技术实现了突破。

集聚效应

青岛、济南和烟台的信息技术产业规模持续保持在全省前三位,济南成为我国第二个“中国软件名城”。青岛的智能家电产品、济南的软件和高端计算产品、烟台的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威海的计算机外设产品、潍坊的电声器件产品、淄博的电子元器件产品成为重要的产业名片。

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水平稳步提升,全省两化融合水平指数达到55.2,居全国第三位。信息消费不断扩大,潍坊、淄博等两批国家级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加速开展。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17年,全省电话用户突破1亿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1%,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73%。

发展目标

全省新引擎

到2022年,全省信息技术产业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产业规模保持全国前三,占全省工业比重显著提升,达到15%以上。产业质量明显提高,初步建成竞争力强、特色优势突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重点培育3-5个千亿级企业、8-1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逐步成长为我省现代化经济体系新支柱和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全国引领区

到2022年,在集成电路、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引领性的技术、产品、企业。建设3-5个国家级信息技术制造基地、3-5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或产业集聚区,培育10个左右具备全国影响力的信息技术产业园区(基地),建成发展体系健全、引领作用明显的“三核一廊两翼”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带。再经过5-10年努力,将山东打造成为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全球新高地

到2022年,产业创新基础、资源、环境等全面优化,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信息技术产业专利申请总量、发明总量跃居全国前列,年均增速超过15%,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6%。发挥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在集成电路及新型半导体材料、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软件、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聚集、培育一批企业(产业)群,打造一批以高端服务器、高端传感器、智能可穿戴设备、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行业解决方案、工业核心软件等为代表的引领性产品和应用,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到203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整体创新水平实现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